星期四, 1月 03, 2008

石頭記

磺溪的溪石略帶褚紅色 大屯山麓的磺溪流經火山地帶,溪水略帶硫質而渾濁。溪谷中的安山石,經過火山鍛燒和溪水淬礪,再經過硫磺浸染置換,形成略帶黃色的溪石。也是由於水質的關係,溪水裡生物貧乏,兩岸也只有五節芒或山黃麻….,一些打死不怕的植物。
有一陣子我學著玩石頭,到溪床翻啊、找啊、撿啊,費力的搬離河床,載回家裡,扛上頂樓,清洗、砥磨之後再安上台座,放在案頭欣賞。什麼梨皮、黑膽、黃臘….;什麼拙、雅、形、怪、禪….,免不了要附會一些鑑賞石頭的「學問」。玩石朋友認為我是學美術的,應該具有「美學」慧眼,對於石頭造形必有獨到眼光,常邀我到溪邊撿石頭。起初我也相當自負,認為自己擁有天賦異稟,用來挑選石頭,當然沒有什麼問題。
平常到了溪邊不是釣魚就是玩水,溪床上大大小小,形形色色的石頭不過就是石頭而已。這一次,我是帶著獨特的、有美感的眼鏡來到溪邊,是來鑑賞石頭的。朋友費力的在河邊挖鑿、清洗、搬運,他先作一番初選淘汰工作,挑出來的讓我複選鑑定。我不懂得礦石質地的貴賤良窳,只在石頭外表造型上審視琢磨。為了不辜負朋友的寄託和我引以自豪的本能,拿出所有美學的基礎理論,聚精費神品頭論足,煞有介事的鑑賞一番。起初我無法選出滿意的石頭,接著發覺「初選」被淘汰的石頭也各具有可取的優點而不忍捨棄,最後環顧身邊乃至於整個河床溪谷所有卵石,每一粒石頭,或方圓飽滿或裂隙殘缺,個個都是渾然天成,都是自然的創意傑作;粒粒都別具造形巧思和結構特色。實在無法分辨某一顆石頭是比較美的。我的美學理論在野溪河床上似乎全然派不上用場。友人對我十分失望,他不相信「美」的事物竟然可以滿坑滿谷俯拾即是,果真如此那「學美術」用來做什麼?
名雕塑家亨利.摩爾將他的作品純化扭曲成「麵粉團」模樣,看起來有些不自然的做作。看到了河床上簡單的石頭造形,才知道藝術家們嘔心瀝血,都是為了摒棄成俗價值和既有知識概念,從渾沌自然中尋找原本初心,重現自然純我的心靈美學。
當我們刮腹搜腸或裝模作樣,醉心於造形造意時,大自然已經給了我們創作的靈感和藝術結晶,就在荒郊野外尋常溪谷裡。

沒有留言: